包河區新聞中心發布
【開欄的話】
疫情擾動,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備受關注。在包河,一批專注新興領域,布局細分賽道,深度嵌入產業鏈的“小而美”,表現出了超強的韌勁、抗壓能力與市場競爭力。即日起,小包特別為您開設《走近“小而美”》,深入一線,聽企業講述迎難而上,求新求變求突破的成長故事。
與創新共舞“冰與火之歌”
年輕的航譜時代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仍然陌生。雖然2021年才成立,但這家完成多輪融資、估值數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,已占據制冷型紅外熱成像行業主導地位。
什么樣的創業企業能如此快速進入“狀態”?日前,記者走進了位于包河經開區的合肥航譜時代科技有限公司。
光電系統實驗室一片忙碌、多條紅外成像設備產線滿負荷運轉、各種款型的紅外設備等待出庫……
圖 | 技術人員正在對紅外整機出廠前做型式檢驗
“坦白講,是突如其來的疫情,讓紅外熱成像這個比較小眾的領域,通過測溫設備,一下闖入了大眾的視野。但基于技術背景和行業剛需,我們認為,紅外應用其實可以朝著更智能化的工業場景努力。而且,這個應用市場是千億級的。”創業伊始,航譜時代選擇切入制冷型紅外細分領域。
據了解,制冷型紅外熱成像可以看見肉眼所不能見的“隱形世界”。比如無色無味的有毒有害氣體,指蓋大小的感光芯片,就能讓它“無處遁形”。但為使熱成像系統正常工作,探測器的感光芯片需要保持在零下196℃的低溫環境里。
“舉個例子,石油化工領域,氣體泄漏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。傳統監測方式是布局很多傳感器,可無法實現遠距離遙測,而且設備運行成本高昂。我們做的,是用關鍵核心技術,提供行業解決方案。既能以實時視頻可視化、定性化的方式實現氣體泄漏的在線監測預警,又能以設備使用壽命大幅增加來實現設備的全天候在線工作。”航譜時代創始人韋軍介紹。
圖 | 技術人員正在調測制冷型紅外探測器
作為一家光電探測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的高科技企業,一年來,航譜時代的制冷型紅外焦平面探測器組件、紅外熱像機芯模組、動態視覺傳感器的事件成像探測等產品,已成功應用于環境氣體檢測、化工泄漏監測、森林防火等諸多領域。
訂單不愁、營收翻番……“雖然現在很自豪,我們是國內率先實現24小時在線工作的制冷型紅外設備廠商。但我始終認為,任何技術都有被顛覆性取代的可能。”在韋軍看來,“市場瞬息萬變,‘一招鮮吃遍天’的時代已經過去。深水區里,創業路上,還是要抱著敬畏心態,‘以變應變’,不斷增加抗風險能力。”
據了解,面對疫情影響,航譜時代也在持續適應與提升。一方面,依托技術沉淀優勢,專注專業,拉長產品生命周期,擴大“安全區”;另一方面,加快底層技術革新,選擇個別典型行業“單點打透”,針對應用場景,在平臺、生態的跨界中,不斷完善基于用戶側的研發體系建設。
信心來自專業。采訪中,提起團隊,韋軍難掩自豪。“將近50人,1/3都是副教授及以上的。說是創業,其實也算一群有共同夢想的人在一起做一件對行業有意義的事吧。”據了解,韋軍本人來自清華大學,團隊與多所知名高校都保持著緊密聯系,這也極大加速了團隊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轉化進程。
創業需要修煉內功,同樣離不開外部環境的支持。“對比互聯網經濟發達地區,我以為,以科技為內驅力的合肥,城市的調性更利于技術型企業成長。”韋軍說,包河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與創新生態,“也期待在未來更積極的政策環境下,更多‘大塊頭’和‘小巨人’們共享機遇與發展。”
積勢謀勢,乘勢而上。以航譜時代為縮影,眼下,越來越多手握高端核心技術的“隱形冠軍”,搶占新風口、卡位新賽道。它們展現出的活力與潛力,成為“創新包河”最鮮明的底色。